力群 National Artworks Collected & Donated Project Li Qun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系列:力群·彦涵·王琦
Total Page:16
File Type:pdf, Size:1020Kb
力群 National Artworks Collected & Donated Project Li Qun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系列:力群·彦涵·王琦 目 录 Content 艺术家简历 1 Resume of the Artist 版画捐赠作品 5 Donated Print Works 家属访谈 23 Family Members’ Interview 相关艺术评论 31 Commentary on the Artworks 图版索引 85 Plate Index 艺术家简历 Resume of the Artist 3 力群 | 艺术家简历 Resume of the Artist 力 群 1912年12月— 2012年2月10日 原名郝力群,山西灵石人,擅长版画、中国画。1931年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3 年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从事版画创作,并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代表作品有 《鲁迅像》《病》《收获》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木刻版画《鲁迅像》,也是流传 最广的鲁迅像。 力群于1940年到延安,194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教 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任 晋绥文联美术部长和晋绥《人民画报》主编。曾为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文 联名誉主席、山西省老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北师范大 学美术系名誉教授、山西画院名誉院长。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Li Qun December, 1912— February 10th, 2012 Li Qun was born in Lingshi county, Shanxi province, with the former name of Hao Liqun. He was good at prints and Chinese paintings. He was admitted to National Hangzhou Arts College in 1931. He joined in Muling (Wooden Bell) Woodcuts Institute in 1933 to focus on prints creation. Besides, he also joined in Left-wing Artists Alliance.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The Portrait of Lu Xun, Illness and Harvest.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that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is The Portrait of Lu Xun. Li Qun arrived at Yan’an in 1940. In November 1941, he joine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orked as a teacher at the Arts Department, Lu Xun Institute of Arts and Literature and acted as a member of executive committee for the All-China Anti-Japanese Association of Writers and Artists. He at- tended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s in 1942. He acted as the chief of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the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CFLAC), Jinsui and the chief editor for People’s Pictorial in 1945. He used to act as the honorary chairman for China’s Prints Artists Association, the honorary chairman for CFLAC, Shanxi Province, the chairman of Shanxi Province Senior Literati and Artists Association, the honorary chairman for Shanxi Province Artists Association, the hon- orary professor for Arts Department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honorary president of Shanxi Arts Academy. He receive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ward for China’s Emerging Prints and enjoyed special government allowances of the State Council. He was dubbed The People’s Artist. 版画捐赠作品 Donated Print Works 6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系列:力群·彦涵·王琦 1936 鲁迅像 The Portrait of Lu Xun 黑白木刻版画 A Black and White Woodcut Print 12.2cm × 10cm 7 力群 | 版画捐赠作品 Donated Print Works 1937 抗战 Fighting 黑白木刻版画 A Black and White Woodcut Print 9.9cm × 13.4cm 8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系列:力群·彦涵·王琦 1940 听报告 Listen to a Lecture 黑白木刻版画 A Black and White Woodcut Print 18.6cm × 12.8cm 9 力群 | 版画捐赠作品 Donated Print Works 1940 饮 Drink Water 黑白木刻版画 A Black and White Woodcut Print 19.2cm×13.8cm 10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系列:力群·彦涵·王琦 1943 毛泽东像 The Portrait of Comrade Mao Zedong 黑白木刻版画 A Black and White Woodcut Print 27.3cm × 18.4cm 11 力群 | 版画捐赠作品 Donated Print Works 1957 黎明 Dawn 套色木刻版画 A Colored Woodcut Print 35.5cm × 25.4cm 12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系列:力群·彦涵·王琦 13 力群 | 版画捐赠作品 Donated Print Works 1959 帘外歌声 Singing Outside of Willow Branches 黑白木刻版画 A Black and White Woodcut Print 40.5cm × 29cm 14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系列:力群·彦涵·王琦 1962 林茂羊肥 Dense Forest and Strong Sheep 黑白木刻版画 A Black and White Woodcut Print 42.7cm × 39.5cm 15 力群 | 版画捐赠作品 Donated Print Works 1980 林间 In the Woods 黑白木刻版画 A Black and White Woodcut Print 38.5cm × 37.8cm 16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系列:力群·彦涵·王琦 1980 天山之夏 Summer of Tianshan 套色木刻版画 A Colored Woodcut Print 54.8cm × 41cm 17 力群 | 版画捐赠作品 Donated Print Works 1981 春到洞庭湖 Spring Comes to Dongting Lake 套色木刻版画 A Colored Woodcut Print 41.5cm × 40.3cm 18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系列:力群·彦涵·王琦 1981 小熊猫 Red Pandas 套色木刻版画 A Colored Woodcut Print 37.7cm × 40cm 19 力群 | 版画捐赠作品 Donated Print Works 1981 夏风 Summer Wind 黑白木刻版画 A Black and White Woodcut Print 39.6cm × 36.7cm 20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系列:力群·彦涵·王琦 1983 鱼乐图 The Image of Happy Fishes 黑白木刻版画 A Black and White Woodcut Print 33.5cm × 34.7cm 21 力群 | 版画捐赠作品 Donated Print Works 家属访谈 Family Members’ Interview 采访人:吴士新 受访人:郝相(力群三儿子) 郝红(力群二女儿) 金叶倩(力群三儿媳) Interviewer: Wu Shixin Respondent: Hao Xiang (Li Qun’s thrid son) Hao Hong (Li Qun’s second daughter) Jin Yeqian (Li Qun’s daughter-in-law for his third son) 24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系列:力群·彦涵·王琦 吴士新: 力群先生是延安时期版画的领军人物之一,与古元、彦涵等人为新中国的版画艺术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您能不能谈一下力群先生的艺术历程? 郝 相: 我跟我父亲在一起的日子真的不是很多,我当兵时间很长,复员回来以后又到四川去 了,我跟我爸接触得比较少,但该了解的还是了解的。他的一生经历很多,故事很多,你们 可以看他的自传《我的艺术生涯》,那都是第一手材料。 这么说吧,我父亲这一生在版画和文学方面受谁影响最深?是我舅舅曹白。曹白和我父 亲是同学关系,一起搞版画。曹白有很多文学作品,通过和鲁迅通信、见面,直接受鲁迅的指 导。我父亲自然会受到影响。 要了解力群的版画,就要了解新兴版画运动是怎么兴起的。什么叫新兴版画?鲁迅怎么 开始发起的新兴版画运动?老爷子的自传交代了上面的问题,我认为这本书资料性很强。还 有一本书,就是纪念江丰的《发现:百年江丰文献集》。江丰是新兴版画的先驱,参加过木 刻讲习所。那是鲁迅于1931年在上海创办的。当时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绝对的。最新的 思想、最新的潮流都在上海,所以当时的很多文化人集中在上海,都愿意来上海。后来其中 的一部分人去了延安。再后来大的分区就这样分,一个叫国统区的艺术,一个叫解放区的艺 术。本来在上海的许多年轻知识分子在抗战爆发后都跑到延安了,躲避抗战的去了西南,要 求参加抗战的去了延安。这是我个人的划分。 吴士新: 力群先生是哪年去的延安? 郝 相: 1938年,跟我妈妈一块儿过去的。到延安后就随光未然去了宜川。那个时候大背景是国 共合作,宜川是阎锡山的地盘。我们就进了阎锡山的地盘。为了国共合作,就在宜川建立了 一个艺术学校。但是办了不久,出于种种原因就散了。1940年我父亲回到了延安。 吴士新: 力群先生曾说,1942年毛主席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他的艺术影响很大。您觉得这种影响体现 在什么地方? 郝 相: 当时在延安的那一批画家都受到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的画风 突变。过去艺术家都是“为艺术而艺术”,而很少把“为人民而艺术”作为创作的中心思想。 版画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声势、这么大的动静?因为共产党非常重视版画,从鲁迅开始就提倡 “艺术要干预生活、干预社会”。这之前的版画创作也不能说没有干预生活,但那是个体的 生活、自我的生活,我们谈到的是社会的生活。鲁迅希望新兴版画不是引进了一个画种,一 种艺术语言,而是借助版画扩大艺术的功能。鲁迅主推德国表现主义画家珂勒惠支,还有比 利时的麦绥莱勒。麦绥莱勒的作品刻画了光怪陆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版画青年非常喜 欢,跟着学。改革开放以后,美术界开始学习西方,出现了“85新潮”。实际上,对于我爸 来说,这些在20世纪30年代都玩腻了,就玩得不再玩了。在国立杭州艺专的时候,谁是先锋 啊?李可染,那批人包括赵无极他们。李可染最后还是不骛旁心,一心画国画。我就很想看 看李可染在杭州时期的作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林风眠这点好,不分门派,不管你画什么, 只要是认真做艺术他都支持。哪怕国民党在监视,他的教务长就是这样子。因为鲁迅的推 动,新兴版画的政治倾向性一上来就很强,揭露社会黑暗,为劳苦大众呐喊。鲁迅的小说也 是啊,他有一个集子就叫《呐喊》,反映社会,干预社会。 延安文艺座谈会要解决的问题是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和普及、提高的问题,普及的首要 任务是形式问题。你向老百姓做宣传,人家得爱看,看得懂。这样就要从传统学习,向民间 学习,然后就有了《丰衣足食图》。形式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一切文学、艺术都有这个问 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提的是大众艺术、大众文学。那只是解决了表现劳动群众、描写劳 动群众的问题,没有解决劳动群众喜欢看、看得懂的问题。鲁迅的小说有几个人看得懂?祥 林嫂就没有白毛女那样家喻户晓。赵树理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一个 《小二黑结婚》,解放区、国统区的人都知道了他。香港都出版了连环画,影响力之大可见 一斑。老百姓就特别喜欢,会讲、会唱,当时没有任何人的任何作品可以普及到这个程度, 25 力群 | 家属访谈 Family Members’ Interview 能在民间生根开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吴士新: 当时为了宣传、战斗的需要,延安解放区木刻从年画、门神画、画像砖、剪纸等民间美术中 吸收了大量的形式元素。我看力群先生受剪纸的影响比较大。像力群、古元的版画就有那种 传统的民间美术的对称、均衡的审美风格在里面。力群先生的版画作品除了剪纸以外,还受 哪些艺术的影响? 郝 相: 蜡染吧。这是后来的事情,《林茂羊肥》是他学习了蜡染后创作的作品。这是我父亲在 宁夏搞“四清”时候的作品。在宁夏“四清”时,我父亲出了一批作品。代表作除了《林茂 羊肥》,还有一幅大家喜欢的作品《春夜》,侯一民称赞这幅作品像油画。 吴士新: 力群先生的教育成就也是我关注的,您能不能谈一些他的艺术教学思想和方法? 金叶倩: 他办版画培训班,从创作入手,遇到什么问题就给你讲什么问题。一上来就搞创作,不 是学好了理论知识再创作。培训班毕竟有时间限制,短期的,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就能 办个画展。过去的教学都是什么静物啊,石膏啊,或者人物肖像啊,你在那坐着,我给你画 一个。我父亲不是,搞创作就要有场面,生活场面,生活细节,一上来就搞创作,画自己的 工作和生活,画自己熟悉的东西,画完就帮你改稿子,边改边讲,应该怎样,不要怎样。这 个教学方法很出成果,学员能听得懂,记得住,吸收快。一期培训结束,就能办个画展,学 员们都信心满满。在宁夏“四清”时他办的培训班最出名,出了很多出色的作品和优秀的学 生。学生中后来出了有名的画家,像韩惠民、赵宁安等。 吴士新: 您刚才谈的关于过去彦涵那一辈艺术家在国立艺专争论的问题,是“艺术人生”,还是“人 生艺术”,这里面可能没有您刚才谈的那么清楚,但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郝 相: 从延安出来,关于这个问题就特别明确了。像彦涵,他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穿过敌 人的封锁线去买点画画的材料,那就是玩命。他们在根据地跟八路军总部在一起。太行山上 什么都没有,就跑到西安。要去西安,就要通过敌占区,就为买点油墨、纸张、画具这些东 西,出生入死的。这可真是为了艺术去献身了。都说为艺术献身,这能一样吗?首先是为的 不一样的艺术。 郝 红: 我爸画画还有一个特点,他会向家里的孩子征求意见。他很尊重别人的意见,比如你们 刚才谈到的《春夜》。我爸问我:“这张画表达的是什么?”我回答说:“开会呢!”我爸很高 兴,他要表达的就是开会的热闹场面,但是你又看不到一个人,仅从橘黄色的通亮的灯光和 满院子的自行车就把屋里开会的场面反映出来了。 他还有一个特点,不管谁来请教,他都来者不拒。我记得我们家被下放到农村以后, 有个农民扛着一袋大米从很远的地方来我们家求教。我爸爸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留他在家吃 饭,然后针对他的情况耐心地讲,告诉他应该看些什么书、看些什么画,主要靠临摹,多画 写生。 吴士新: 力群先生一生的艺术生涯,您认为大概可以分几个阶段?刚才您也提到,从延安文艺座谈会 后他的风格就转变了。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的风格发生了哪些变化?从您的角度能不 能概括一下? 郝 相: 纵观我父亲的作品,一直都是在变化的,他有这种要变化的愿望和追求,就是要做的不 能老是一个样子,要创新。艺术家要经常地自己否定自己,才能再往前走,你要老觉得自己 的东西都挺好,就很难再往前走了。要和彦涵比起来,彦涵的作品有突变,从20世纪80年代 以后就突变了,这个不得了。李可染有一句话叫“可贵者胆”。你有这个胆吗?否定自己重 新来,“可贵者胆”就是这个意思。我父亲没有,他基本上还是按照自己的面貌往前走,他 26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系列:力群·彦涵·王琦 没有这种突变,但你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变化。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那变化挺 大的。他的变化,我分为四个阶段,去延安以前算一个阶段,去延安以后算一个阶段,进城 以后是一个阶段,“文革”以后是一个阶段。但他的这种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不是那种大的 突变。他走得比较稳。行家一看就是力群的东西。到后来,一看是力群的东西,别人就不敢 揽。简单地说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每个时期的风格要专门讲,那我要想一下,不能随口就这 么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在创作上就井喷了一下,产量很大。很长时间有一个令他苦恼的 问题,想创作却没有时间。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总是做行政工作,一会儿要做领导,一会儿 又要做刊物,每天都在看文章、写文章,那时候他在做《美术》的执行主编,又办展览,审 画稿,没完没了地开会,哪有时间搞创作。有一批这样的人,像江丰、胡一川、赖少奇、李 少言……但想一想,我爸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文革”之前的作品也不少,就靠挤时间,见缝 插针。 我也感觉他在“文革”以后放开了。画面不是那么紧绷着了,很放松,很自由。最具代 表性的是《林间》,用大圆口刀,一刀从头捅到底,酣畅淋漓,痛快,刻得非常自由。“文 革”之后比较受大家喜欢的作品有《夏风》《春到洞庭湖》。《春到洞庭湖》本来叫《春风 又绿江南岸》,后来他跟我商量,我说直接用一句诗,这么长的名字好吗?他就改了。但他 的创作想法确实是这个意思。 吴士新: 力群先生对子女的教育,你们感觉有哪些印象深的、比较珍贵的东西? 郝 红: 我感觉我爸爸是个很开放的人,他没有那些封建传统。小时候很多孩子都愿意来我家 玩,无拘无束,没规矩,没有那么多这不许那不许的。我感觉很幸福,很自由,没有约束。 我先生是洋人,我爸没有意见,自由恋爱,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 一个是婚姻,你爱跟谁跟谁,只要你爱。他说,婚姻是自己的事,自古封建婚姻制造了 多少爱情悲剧,什么《红楼梦》《西厢记》。到今天还要干涉?还要不停地制造悲剧?第二 是工作选择,他不认为工作有贵贱之分。我觉得比较可贵的是不走后门,我们都是自己靠自 己。他说:“我是地主的儿子,我都要背叛自己的家庭出去闯去,你们更应该靠自己,自己 闯。”我们的家庭很民主,特别开放、自由。 吴士新: 力群先生除了版画,在文学方面也很好啊。你们知道他这个版画和文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郝 相: 我觉得硬要把这两个东西联系起来挺难的。若问他对文学感兴趣是从哪儿开始的,父亲 对我讲是从住监狱开始的。他住监狱的时候心能静下来。是啊,在那儿不可能画画,也不可 能搞什么版画创作,但能看书,最重要的是他在监狱里读了《圣经》(新、旧约)。用他的 话说,只有在监狱里才能把《圣经》读完,平时没有那个耐心。为什么要看《圣经》呢?他 觉得他是搞美术的必须看,因为从中世纪以来到文艺复兴,世界上著名的画作基本上都取材 于《圣经》里的故事和人物,还有希腊神话。除了《圣经》,我爸爸还读了《红楼梦》《古 代世界史》,特别是读了鲁迅的小说,使他爱上了文学。父亲说:“我一生最崇拜两个人,一 个人是鲁迅,另一个人是毛泽东。” 27 力群 | 家属访谈 Family Members’ Interview WU SHIXIN: As one of leading figures in prints during Yan’an Period, Li Qun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prints art of new China with Gu Yuan and Yan Han et al, so would you please talk about his art history of Mr. Li Qun? HAO XIANG: There was not a lot of time I had been with my father. I had served in the army for a long time. I went to Sichuan province after I demobilized, so I had infrequent contacts with my father. But I still have a primary understanding for him. He experienced a lot in all his life and there are many stories about him. You can read his autobiography, My Life in Art, which introduces a lot of information about him. Let’s put it this way. Do you know by whom was my father influenced most in his life regarding prints and literature? It was my uncle, Cao Bai. Cao Bai and my father were classmates and worked on prints together. Cao Bai wrote many literature works. He kept in touch with Lu Xun by writing mails and meeting him to get the instruction from Lu Xun. So it was normal that my father was under his influence. To understand Li Qun’s prints,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such as how the new emerging prints started, what new emerging prints is, and how Lu Xun initiated new emerging prints movements? My father’s autobiography answered all these questions. I think this book introduces a lot of information. Besides, there is another book, Discovery: a-hundred-year-literature-collection of Jiangfeng which is the archives collection in memory of Jiang Feng for his 100th annivers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