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景觀之美---從Santiago Calatrava 的 作品說起 國立臺灣大學 園藝暨景觀學系 蔡厚男(
[email protected]) 主講 1 前言: 後工業文明、國土開發與公共建設 臺灣的國土開發與公共建設主要是由土木工程專業主導,工程設計長期以來從實用與經濟的價值思 維出發,土建構築之人文美學意識,生態友善的環境倫理,長期備受忽視甚至壓抑,工程師的養成 教育和專業實踐過程,也非常缺乏基本的人文生態與藝術美學觀念的薰陶, 國土空間美質環境的營 造始終遙遙無期。工程技術講究理性,追求效率和效用,但是也要培育對美好未來的社會想像力; 理性和感性是不可分割的。 2 Santiago Calatrava 簡歷,享有國際盛譽的建築家、結構工程大師。 1951年出生於西班牙的瓦倫西亞(Valencia),在高中時期進行幾何數學的課外閱 讀,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的一本小冊 子使他很感興趣。這本幾何書的自學要求就是重新設計柯布西耶的國際風格的馬 賽公寓(Unite d’Habitation,Marseilles,1947-53)室外的螺旋樓梯。後來,朗香教堂 (Chapel of Notre Dame du Haut,Ronchamp,1951-3)以那令人感受至深的複雜構造啟 發了年輕的卡拉特拉瓦對形式的感受,並使他對發掘形式背後的秘密和形態演變 的規律癡迷不已。 大學階段於瓦倫西亞建築學院修讀建築,畢業後取得建築師資格,並同步修習都 市計畫的學士後課程; 1975年前往瑞士蘇黎世的ETH(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分校)修讀土木工程;他從 建築空間設計轉向嚴謹、抽象、數化邏輯理性思維導向的工程學術領域,卡拉特 拉瓦於1981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可折疊的空間結構」 (On the Foldability of Space Frames) ,闡述跨學科的可摺疊的構造形式研究。試圖系統地生成和示範: 「如何將三維空間結構摺疊變成二維結構,再轉變成為一維結構的所有可能 性。 」這個動態彈性結構的創新研究終於使卡拉特拉瓦在大學的學術研究有一 個完美的了結,而且也為他日後的職業生涯和專業發展埋下一個影響深遠的伏筆。 他的建築、工程、雕塑與傢俱設計作品,研究與專業實務橫跨藝術、科學與技術, 盡量使用最少的材料資源, 創造最大的展示機會和地景空間的融合效應(do more with less);從結構和運動中創造如詩意般的構造形態。 歸納他的工程設計實踐的主要策略:1.結構構件進行定型化的設計; 2.異化結構 構件使不同功能的材料異化。 3 Early life and education • Calatrava was born in Benimàmet, an old municipality now integrated as an urban part of Valencia, Spain, where he pursued his undergraduate architecture degree at th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Valencia along with a post-graduate course in urbanism. During his schooldays, he also undertook independent projects with a group of fellow students, bringing out two books on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Valencia and Ibi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