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三期 (民國九十一年九月),499-566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諾曼第戰役期間德國防衛作戰之探討 0 陳郴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E-Mail:
[email protected] 摘 要 在一九四三年德黑蘭會議上,美英蘇三國決定了對德國占 領下的西歐實施登陸作戰。此項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 陸作戰,始於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 (D-Day) 盟軍攻擊登陸法國 諾曼第海岸。 儘管憑藉著先期戰場經營所構築的工事與陣地,德軍卻未 能擊退盟軍登陸並阻止其向內陸突破。德軍防衛作戰無法有效 遏阻盟軍攻勢的主要原因在於裝甲預備隊部署分散,未能在盟 軍登陸的關鍵時刻發揮決定性影響。此外,居於絕對劣勢的 海、空軍兵力、指揮系統混淆與缺乏彈性的作戰指導,均決定 德國防衛作戰最後失敗的命運。 諾曼第之役不僅象徵著德國在西歐戰場上的失敗,更暴露 出德軍的西部防線已瀕臨崩潰邊緣,巨大的戰爭耗損更使得德 國在各戰場的作戰難以為繼,而逐步邁向敗亡之途。 關鍵詞:德黑蘭會議、兩棲登陸作戰、裝甲預備隊、作戰指 導 ∗ 本文為國科會贊助之專題計畫 (NSC 89-2411-H-001-083) 部分研究成果。 投稿日期:民國九十年七月二十三日;接受刊登日期:民國九十一年四月九日。 責任校對:陳雪美、林鈺婷 500 歐美研究 壹、前言 一九四四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對希 特勒 (Adolf Hitler) 統治下的德國而言,一九四四年也是對戰爭勝負 具有決定性的一年。此時德國在軍事上已陷於困境,大西洋潛艦作 戰業已完全失敗,不論在大西洋或是歐洲大陸,盟軍已掌握絕對制 空權並日以繼夜的轟炸德國工業設施與城市。東線戰場方面,德軍 由於蘇聯日漸強大的反攻而損失重大並被迫向邊境節節撤退,南方 義大利戰場更因為義大利政府於一九四三年九月投降並脫離軸心 陣營而使戰況陷入膠著 (Salewski, 1995: 8-9; Padfield, 1999: 388-389)。來自各線戰場的壓力,迫使德國儘可能的運用有限的資 源加強防衛僅存的西部戰線,以防止盟軍自西歐登陸入侵,造成德 國三面受困的絕境。因此西線防衛的成敗對希特勒政權的繼絕存亡 實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事實上,為回應史達林(Josef Stalin)的要求── 開闢歐洲第二戰 場,以減輕蘇聯在東線單獨對抗德軍之壓力,英、美於一九四三年 「卡薩布蘭加」會議 (Casablanca Conference, Jan. 14-25) 中,就開始 討論開闢西歐第二戰場的可能性。歷經同年五月 (11-26)「三叉戟」 會議 (Trident Conference) 與八月 (17-24)「魁北克」會議 (Quebec Conference),於一九四三年底「德黑蘭」會議 (Tehran Conference, Nov. 28-Dec. 1) 中,美、英、蘇確立次年五月,對德軍占領下法國 發動陸海空三棲突擊的「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同時 蘇軍並配合從東線發動攻勢,共同夾擊德軍 (Hillgruber, 1977: 332-350; Boog, Krebs, & Vogel, 2001: 502-506)。 1 根據盟軍作戰計畫 將先使用 3 個空降師進行突擊作戰,以掩 1 Brown (1976: 541-542, 604-605); Hastings (1984: 46). 有關人造港口另詳見 Hartcup (1977). 負責指揮登陸作戰的為盟軍歐洲戰場最高指揮官艾森豪 (Dwight 諾曼第戰役期間德國防衛作戰之探討 501 護諾曼第登陸地區側翼,接著第一梯隊攻擊兵力的 4 個軍,共 6 個 師分別於法國諾曼第海岸地區 5 處灘岸登陸。2 俟登陸成功並突破 德軍海岸防線後,則分兵朝東向瑟堡 (Cherbourg) 及不列塔尼 (Brit- tany) 半島方向進攻,以取得各海港及機場作為後續作戰的補給根據 地。當前述目標完成之後,再使用左翼英國第二軍團在康城 (Caen) 地區中作威脅性的突破,以吸引德軍預備隊。一旦牽制住德軍主力 於康城地區之後,美國第一軍團和後續登陸的第三軍團,即在西面 右翼上實行突破,一直向南推進到羅亞爾河 (Loire)上,以攫取足夠 的作戰空間。最後全部作戰正面以康城為樞軸而逆時鐘旋轉,使右 翼美軍向東轉進達到塞納河 (Seine) 上直趨巴黎,最終目標是朝向德 國重工業中心魯爾 (Ruhr) 地區進攻,以求徹底摧毀德國賴以進行戰 爭的神經中樞,為結束歐洲戰事奠定勝基。 本文主要利用戰時德國國防軍總部戰爭日誌 (Kriegstagebuch des Oberkommandos der Wehrmacht, 以下簡稱 KTB/OKW)、聯邦檔案 館軍事檔案 (Bundesarchiv-Militärarchiv)、希特勒作戰訓令以及歷史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