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慧空(Karma Lekshe Tsomo) 中文版編譯|
Total Page:16
File Type:pdf, Size:1020Kb
英文版編譯 | 釋慧空(Karma Lekshe Tsomo) 中文版編譯 | 胡曉蘭 1 Published By www.sukhihotu.com Sukhi Hotu Dhamma Publications Copyright © 2008 Karma Lekshe Tsomo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book may be reprinted or reproduced or utilis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electronic, mechanical, or other means, now known or hereafter invented, including photocopying and recording, or in any information storage or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publishers. ISBN 983-9382-40-2 Petaling Jaya, Malaysia 2 獻辭 謹將此書獻給已故的帕瑪 秋給沙彌尼(Sramanerika-Padma Chhokid)。2006年夏天,秋給師為了參加第九屆Sākyadhitā國際佛教 善女人會議而遠赴吉隆坡,卻在當地急速病危。她在許多法友的奔走 協助之下,回到印度喜瑪拉雅高山區的斯皮提(Spiti),不久便在仰 欽丘嶺修道院去世。她慈藹、果敢、為佛法無私奉獻的一生,將永存 我們的心中。 3 4 目錄 相片說明 9 編譯者簡介 10 作者群簡介 11 导读 18 跨文化對談:全球網絡 1 根源/路徑:穿越時空傳遞佛法: 25 當代佛教女眾所面臨的挑戰及其所涉及的問題 徐慧貞(Sharon A. Suh) 2 各文化中的佛教女眾先鋒 32 賀瑪古那提拉可(Hema Goonatilake) 3 韓國佛教女眾對第八屆Sakyadhita會議的反思 42 本覺法師(Bongak Sunim) 4 化差異為強項:以新加坡佛教徒為例 48 陳愛月(Ai-Girl Tan) 5 女性的靈性、肉體、滋養的源頭:跨文化的心理探索 58 裘莉湯瑪斯(Julie Thomas) 全球佛教中的種族、社會階層與性別 6 超越種姓、性別、種族等歧視:在佛陀的國土重建佛法 73 法行者智慧(Dharmacharini Jnanasuri)與 法行者悲幻(Dharmacharini Karunamaya) 7 佛教與黑人女眾有什麼關係? 80 然樹兒司林滿努爾(Zenju Earthlyn M. Manuel) 8 在多元文化社會中漸失性別平等:尼泊爾佛教女眾的經驗 90 蘇蒙圖拉達爾(Sumon K. Tuladhar) 5 以藝術銜接不同文化 9 觸動心靈的音樂 99 黃慧音(Imee Ooi) 10 吟唱佛法:以音樂修行 102 慧禪法師(Hyeseon Sunim) 11 從劇情片瞭解佛教 107 李香順(Hyangsoon Yi) 12 曉雲法師禪畫中的悟境 112 釋仁朗 13 瞭解觀音的背景:佛教哲學與性別分界的影響 121 艾綴恩卡克蘭(Adrienne Cochran) 14 韓國史上的佛教、薩滿教與婦女 127 金正熙(Jeong Hee Kim) 15 跨文化教授越南禪法 136 慧根(Hue Can) 16 馬來西亞的比丘尼 140 釋理德(Seet Lee Terk) 17 佛陀與鬼神的世界:喜瑪拉雅山區僧院的醫療慣例 147 釋慧空(Karma Lekshe Tsomo) PHOTOGRAPHS 157 6 18 167 19 170 20 176 21 183 22 188 23 194 24 199 25 105 26 214 27 219 7 28 224 29 233 30 236 31 245 32 254 33 260 34 266 35 276 281 8 相片說明 韓國比丘尼示演韓傳佛教僧院舞蹈 p.157 越南尼眾帶領晚課 p.158 來自印度打戾(Dalit)社群的法行者智慧(Dhammacarini p.159 Jnanasuri)與來自印尼的桑提尼比丘尼(Bhikkhuni Santini)展 開對話 已故的吉祥法喜(K.-Sri-Dhammananda)博士在摩訶精舍 p.160 (Maha Vihara)接待會眾 不丹、印度、尼泊爾、西藏等喜瑪拉雅山區來的尼眾帶領晚課 p.161 西雅圖大學的徐慧貞(Sharon Suh)教授發表主題演說 p.162 斯里蘭卡的庫素瑪比丘尼(Bhikkhunī-Kusuma)針對佛教尼眾 p.163 的角色提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來自馬來西亞的黃慧音解說她創作佛教音樂的靈感來源 p.164 蔣帕 澤准比丘尼(Bhiksunī-Jampa-Tsedroen)、王佩蓮修女 p.281 (Malia Dominica Wong)、丹津葩默比丘尼(Bhiksunī Tenzin Palmo)展現跨宗教友誼 舊金山禪修中心的然樹 兒司林 滿努爾(Zenjū-Earthlyn-M. p.282 Manuel)發表「佛教與黑人女眾有什麼關係?」 布里亞特(Buryatia)來的左瑞格瑪 布達欸瓦(Zorigma- p.283 Budaeva)禮敬馬來西亞會議籌辦委員會的主席長恆比丘尼 (Bhiksunī Chang Heng) 論文發表人齊聚在位於吉隆坡的會場「修成林」前合影 p.284 會眾透過交換影像來跨越語言隔閡與文化差異 p.285 韓國的出家在家女眾合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p.286 笑聲拉近世界各地女眾(包括尼眾)的距離 p.287 來自多種佛教禪修傳統的會眾每天早上向彼此學習,一起禪修 p.288 9 編譯者簡介 英文版編譯 釋慧空 美裔藏傳比丘尼,夏威夷大學比較哲學系博士,現任美國聖地牙哥大學 神學與宗教學系教授。所著作、編輯的專書有:《入閰羅頷中:佛教、 生命倫理與死亡》、《走出陰影:入世的佛教女眾》、《銜接不同的世 界:跨世代佛教女眾的聲音》、《佛教女眾與社會公義:理想、挑戰、 成就》、《創新的佛教女眾:逆流而上》、《跨文化佛教女眾的體現》 、《僻居的女行者:兩種出家女眾的戒律傳統》、《美國女眾眼中的佛 教》、《釋迦提達:佛陀的女兒》。慧空法師是Sākyadhitā國際佛教善女 人協會的創辦人之一暨前任會長,也是致力於開發中國家女眾教育的蔣 揚丘嶺學社(Jamyang Chöling Institute)的主任。 中文版編譯 胡曉蘭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與哲學系雙學士,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系碩 士、博士,現任美國底特律大學宗教學系和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副教 授。著有專書《此世涅槃:邁向全球社群共創和平的佛教女性主義社會 倫理》以及導論書籍《道教》。另有多篇論文收錄於《牛津當代佛教手 冊》、《布盧姆茨伯里中國哲學與性別研究手冊》、《世界信仰叢書》 、《亞洲哲學與女性主義哲學的對話:解放傳統》、《當代世界宗教中 對女性的暴力:根源與療法》、《邪惡與人的劣根性之考量》,並於世 界多國學術會議中發表過數十篇與佛教倫理和性別議題相關的論文。另 曾將聖嚴法師之《心六倫》英譯。 10 作者群簡介 桑迪布歇爾(Sandy Boucher) 有三十多年的禪修經驗,是作家、教師,也是編輯。著有七本書,包括 《在佛法中起舞:露思丹尼森的生平與教導》、《隱泉:一個女佛教 徒抗癌的故事》、《發現觀音》、《蓮花綻放:女眾佛教入門》、《轉 法輪:美國女眾創造新佛教》。 慧根 越南人,是越南禪宗的比丘尼,以藉由故事教導佛法而聞名。目前居於 澳洲,向她學習禪法的人來自各種文化背景。 張玉玲 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專門研究跨文化語言學習,曾任夏威夷大 學語言學講師、台灣大學外文系兼任助理教授、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 博士學程兼任助理教授。現任CIEE美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台北研習中心 主任。2008-2013年間擔任Sākyadhitā國際佛教善女人協會的會長,目前 則擔任Sākyadhitā台灣佛教善女人協會的創會會長。2009年起,在台灣 成功舉辦四屆佛法翻譯禪修營,為Sākyadhitā會議訓練翻譯志工。 艾綴恩卡克蘭(Adrienne Cochran) 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哲學博士,現任綠河社區學院哲學講師,開授「 性別與哲學」和「婦女與世界宗教」等課程。曾於2012年美國哲學協會 太平洋分部在西雅圖召開的研討會上發表〈西方的藏傳佛教:下一個世 代〉,也曾於2011年在奧瑞岡州波特蘭的西北區哲學會議上發表〈生活 方式影響死亡經驗:論中陰身〉。 秀巴阮妮達許(Shobha Rani Dash) 印度人,於2004年自京都的大谷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主要 研究領域為印度和日本的婦女與佛教,目前籌設上座部傳統比丘尼的資 料庫,也是貝葉寫本研究計畫的一員。 11 莫妮卡林柏格佛克(Monica Lindberg Falk) 瑞典隆德大學東亞與東南亞研究中心社會人類學家、講師、研究員兼研 究部主任。研究領域包括東南亞的性別、佛教、災難人類學、教育與社 會改變。曾在泰國從事廣泛的田野調查。著有《耕植福田:佛教的出家 女眾與泰國的性別秩序》和數篇與性別、佛教、宗教運動相關的論文, 其中包括〈海嘯後泰國南部的重建與佛教修行〉。 梅米斯芬(Mavis Fenn)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聖保羅學院)宗教學系副教授。與凱 寇佩綴爾 (Kay Koppedrayer)合著有〈釋迦提達:佛教女眾的跨國集會〉。目前 研究加拿大的佛教女眾和北美的佛教。近期發表的論文包括〈究羅檀頭 經:造成緊張的傳統〉 和〈安大略省的佛教多樣性〉。 吳碧彬(Pik Pin Goh) 公眾眼科醫師,馬來西亞國民大學眼科研究員,兼任慈悲關懷服務會的 會長,也是吉隆坡的洛桑卓巴中心(Losang Dragpa Centre)的理事。 賀瑪古那提拉可(Hema Goonatilake) 於1974年自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系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斯里蘭卡 給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Kelaniya)資深教員。自1989年以來,擔任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紐約辦事處以及聯合國開發 計劃署柬埔寨辦事處的性別與發展專家,兼任柬埔寨佛教學社的顧問。 她是斯里蘭卡第一個女性主義團體「婦女之聲」的創辦人之一,也是斯 里蘭卡婦女研究中心的創辦人之一。 顏愛心(Ai Sim Hea) 中醫師、針灸師,持有天津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以及山東中醫藥大學 婦科博士學位。她是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的顧問,也是下霹靂縣佛教 協會的會長。 法行者智慧(Dharmacharini Jnanasuri) 生於印度那普爾市,一生中最重大的兩件事都與佛教有關。1956年安倍 卡博士領著數十萬名從眾在那普爾市皈依佛教時,年幼的她也在其中, 是為第一件大事。她於1982年接觸到西方僧團之友的印度支部三界佛大 眾僧團,並於1987年受戒成為僧團一員,是第二件大事。自受戒以來, 她就致力於向女眾傳遞佛法。 12 法行者悲幻(Dharmacharini Karunamaya) 生於英國,在大學攻讀生物化學時,對佛教產生興趣。1976年移居倫 敦,參與早年為西方僧團之友籌募基金的佛教社群和正命事業,並於 1988年成為西方僧團的一員。1997年一月以來,她就經常到印度去支援 當地西方僧團之友的活動。 金正熙(Jeong-Hee Kim) 梨花女子大學韓國婦女研究所的研究教授。其博士論文是《生物女性主 義:以佛教和道教為基礎的本體論研究》。她是韓國佛教女眾發展學社 的顧問,韓國婦女環境網絡研究委員會的主席,也是韓國消費者合作聯 邦的主任。 李玉珍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宗教中的性別議 題、佛教文學、漢傳佛教中的婦女、中國宗教小說等。著有《唐代的比 丘尼》,編有《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並發表過〈寺院廚房的 姊妹情:戰後台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等三十餘篇相關論文。 然樹兒司林滿努爾(Zenjū Earthlyn M. Manuel) 是在曹洞宗受戒的法師、鼓手、預言家、作家、插畫家,持有加州大學 洛杉磯分校的碩士學位以及加州整合研究所的轉化與意識研究博士學 位。曾任佛教和平友誼會執行主任,現任加州奧克蘭的靜息禪修中心的 指導員。著有《探索魅力:自壓迫中療癒的性靈之旅》、《黑天使的卡 片:黑人婦女心靈振興指南》、《跟我談佛法》等書。 蘇思安穆若茲克(Susanne Mrozik) 哈佛大學宗教學博士,現任麻州侯立歐克山學院宗教系副教授,專門研 究南亞的佛教,特別是當代斯里蘭卡的佛教尼眾運動。著有《道德的肉 體:佛教倫理學中品行的身體層面》,合著有《學佛的女眾:美國經 驗》。 正流比丘尼 (Bhikkhuni Nyanawati) 1980年於尼泊爾出家,1997年於中國受戒成為比丘尼。持有尼泊爾佛陀 通經學院(Nepal Bauddha Pariyatti Shikshya)佛教學士學位以及三宮大 學教育碩士學位。她是加德滿都燦爛中學 (Bhassara Secondary School) 的創辦人兼校長,也是加德滿都數個佛教團體和社會服務組織的主席。 13 黃慧音(Imee Ooi) 專業作曲人、製作人、編曲人、演唱人,專精於將佛教偈頌與真言譜成 音樂。她所譜寫演唱的《慈經》、《心經》、《大悲咒》在世界各地流 傳。受過古典鋼琴訓練的她,是《悉達多》與《滿月之上》兩部頗受好 評的音樂劇的導演。自1997年成立願願音樂工作室以來,發行過五十多 張音樂光碟。 丹津葩默(Tenzin Palmo) 在喜瑪拉雅偏遠山區的拉胡爾縣(Lahaul)修行了18年,於1973年赴香 港受比丘尼戒。是北印扎西炯區(Tashi Jong)附近訓練女行者的道場東 隅嘎曹嶺(Dongyu Gatsal Ling)的創辦人。《雪洞》一書記載了她的經 歷。著有《深山湖邊省思:切實的佛法》。 庫拉衛婆帕朋毗帕特(Kulavir Prapapornpipat) 持有曼谷農業大學(Kasetsart University)心理學的學士學位以及正法大 學(Thammasat University)的佛學碩士學位,現任泰國清邁大學社會科 學部婦女研究中心的講師和研究員,並就性別與佛教議題在各地講學。 克里匝那羅刹瓊(Kritsana Raksachom) 曼谷大塔寺大朱拉隆功大學佛教學程主任,教導巴利文與佛學,授課對 象包括僧尼及俗家信眾。她受戒成為八戒尼已有多年,是泰國尼眾學院 委員會的一員。於曼谷公開大學完成博士論文。 釋宏祥 台灣板橋淨慈寺住持,持有幼兒教育學士學位,並從海會寺所辦的四年 制佛學院畢業。1975首批大專學子出家,她也是其中之一。1979年在新 竹翠壁岩寺受比丘尼戒。目前在淨慈寺為孩童、婦女及一般大眾開辦教 育課程。 釋仁朗 華梵大學佛教史副教授,曾任台北華梵佛學研究所所長。1974年皈依曉 雲法師,1982年受戒出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佛學研究所博士,博士 論文談中國的阿羅漢文學。 14 徐慧貞(Sharon Suh) 西雅圖大學亞洲研究部主任、世界宗教副教授,目前開授「佛教」、「 佛教與性別」、「世界宗教」、「儀式、符號與神話」等課程。2000年 於哈佛大學取得佛學研究博士。研究領域包括佛教、性別研究、宗教與 族裔、移民種族與宗教等。著有《基督宗教世界中的佛教徒:一座美國 韓裔佛教道場中的性別與社群》。 本覺法師 (Bongak Sunim) 中央僧伽大學佛學研究副教授,韓國尼眾研究中心創辦人,並在韓國佛 教曹溪宗的教育部執事。目前是韓國佛學研究會社的社長。 慧禪法師 (Hyeseon Sunim) 1985年出家,在韓國一心禪院的大行禪師座下修行。2006年以《一心教 法與禪修法門》的博士論文於東國大學取得佛學研究的博士學位。 陳愛月(Ai-Girl Tan) 新加坡國立教育研究所幼兒與特教學系副教授,著有《創造力:教師手 冊》,並合著了不少書籍和論文,包括《西方可向東方求教的事:學習 與動機心理學的亞洲觀點》和《多元文化教育與國際視野研究》。 安派譚松奔(Amphai Tansomboon) 於華盛頓大學完成商業管理與心理學學士學位,並在該校修過數門社會 工作的研究所課程。曼谷大朱拉隆功大學國際學程佛學研究所優等班碩 士。目前擔任該學程的總執行長兼導師。 釋理德(Seet Lee Terk) 馬來西亞人,在漢傳大乘佛教受比丘尼俱足戒。她從斯里蘭卡取得佛學 碩士的學位,專門研究上座部傳統。她是馬六甲香林覺苑的住持,也是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教育組的一員,並在馬來西亞各地講學。 裘莉湯瑪斯(Julie Thomas) 揚斯敦州立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開授「變態心理學」、「親密關係心 理學」、「當代社會中的心理健康」、「臨床精神病理學」。研究領域 包括多元文化諮商、性靈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宗教藝術治療法等。 15 緹帕宛緹帕雅圖斯(Tipawan Tipayatuss) 1966年自朱拉隆功大學取得藥學學士,1985年創辦曼谷處方藥與太空實驗 醫學器材公司。1995年受優婆夷戒,但是守八戒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為求 慧解而修習安那般那念和苦行。1996年創立瑪塔道場國際女眾禪修中心。 蔣帕澤准(Jampa Tsedroen) 俗家名卡洛拉若羅夫(Carola-Roloff),現任漢堡大學世界宗教學會研 究員。1985年受俱足戒,並於1980至1996年間在土騰納旺格西(Geshe Thubten-Ngawang)座下接受傳統僧院教育。2009年於漢堡大學取得博 士學位後,留校任教。研究領域包括現代的佛教、佛教內部對話與跨宗 教對話、佛教尼眾受戒問題、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中的僧團儀式與律 儀、西藏傳記等。 釋慧空(Karma Lekshe Tsomo) 聖地牙哥大學佛學教授。曾於印度德蘭薩拉學佛15年,並自夏威夷 大學馬諾阿分校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研究漢藏佛教中的死亡與身份 觀。Sākyadhitā國際佛教善女人協會的創辦人之一暨前任會長,也 是致力於為開發中國家女眾提供教育機會的蔣揚基金會(Jamyang- Foundation)的主任。 蘇蒙圖拉達爾(Sumon K. Tuladhar) 持有麻州大學教育科技的課程與評量碩士學位以及教育博士學位。現任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尼泊爾辦事處的方案執行人,負責教育方案,特別針 對小學生以及因為經濟和社會心理問題而無法就學的孩童。她活躍於尼 泊爾許多佛教機構,並擔任吉法稱精舍(Sri Dharmakirti Vihar)的顧問。 師利薩菈烏帕麥(Srisalab Upamai) 生於泰國東北部,1972年在帕南寺受戒成為八戒尼。在蘭甘亨公開大 學(Open-School,-Ramkamhaeng)取得佛學學士學位後,在法行公校 (Thammacharini-Witthaya)任教並兼任校長數年。之後在印度的浦那 (Poona)完成佛學碩士學位,現在是泰國大愛道長老尼學院的副主 任。 16 卡洛溫可曼(Carol L. Winkelmann) 密西根大學人類語言學博士,俄亥俄州賽維爾大學英語系副教授,開授 「文學與道德想像」、「婦女與宗教文本」、「宗教與暴力」等方面的 課程。著有《受暴婦女的語言:個人神學的修辭分析》和《劫後餘生的 修辭法:受虐婦女用語中的協商與敘事性》。 王佩蓮(Malia Dominica Wong) 宣道會修女,火奴魯魯宣敏耐大學(Chaminade-University)世界宗教副 教授。2000年以題為《彼此學習:美食學與靈修的類比》的博士論文, 於創世性靈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86年以來,揉合佛教與天主教的修行 方法,並持之以恆地為各宗教各派別的人們建立和諧的橋樑。 丹津仰頓(Tenzin Yangdon) 印度阿魯納洽爾邦(Arunchal Pradesh)人,曾為了取得格西學位而在印 度孟果(Mundgod)的絳曲丘嶺尼院(Jangchub Choeling Nunnery)居住 多年,學習高深的佛教哲學課程。 李香順(Hyangsoon Yi) 喬治亞大學韓國語文學程主任,比較文學副教授。賓州州立大學英文博 士,副修電影研究。其著作《比丘尼和韓國文學》獲韓國科學院選為 2009年度傑出學術書籍。另合著有《歡迎來韓國!》一書,也有許多與 韓國文學電影和韓國比丘尼史相關的著作。 17 導言 釋慧空(Karma Lekshe Tsomo) 大多數的佛教徒,傾向於只與自己同宗的佛友來往,很少與其他 不同文化的人接觸。馬來西亞、新加坡、夏威夷等多元文化社會的佛教 徒,則屬例外,因為他們已經習慣在宗教多元的環境裡生活。為了與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生活環境較為單純的佛教徒,也需要學習這些重 要的技巧。地球村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佛教徒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也隨 之擴張,所以佛教徒必須在各個領域提昇自己的能力,如全球經濟、保 健、教育、政治組織、社會結構、語言、宗教、地理、科技、心理學 等。 文化背景和經歷都大不相同的佛教徒,要如何才能學會與同儕、 甚或來自其他不同宗派和文化的佛教徒,有效溝通呢?我們常常假設全 世界的佛教徒都有一樣的理想和世界觀。然而,孟加拉、蒙古、緬甸、 韓國、澳洲、尼泊爾的佛教徒,各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對佛教的 認識也大相逕庭。如果我們認為佛教徒的觀點相同,或在任何議題上立 場一致,那實在是打妄想,因為多數的佛教徒從來沒有機會與其他國家 的佛教徒同席對談。而且即使語言相通,也明顯地有貧富、城鄉、老幼 的差距。世界上各個族群都是如此。要使得文化背景和人生經歷都不同 的佛教徒,能夠實實在在地對談,還需要多方努力。 也許有人會說,佛教徒早已形成了一個全球文化圈:早在手機、 網際網路、衛星電視問世的數百年之前,佛教徒就已經互相交流、貿 易、集思廣益、互取彼此文化所長了。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法,從印度 傳到斯里蘭卡、中國、西藏、韓國、日本、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之 時,也傳播了文化與藝術。佛教貫串了亞洲各地的文化與思考方式,也 逐漸連結了亞洲與西方國家。然而,當今社會帶給佛教徒的考驗與日俱 增,佛教徒必須加強既有的文化連結、擴展視野、全面更新組織,才能 應付這種種考驗。 全球化並非一個新興現象。數百萬年以來,全世界的人類都一直 在透過貿易、宗教、氣候、疾病等,而相互聯繫。與以往不同的是,由 18 於交通工具和傳播媒體的改良,人類之間的相互關係變得極為密切。新 科技讓我們能夠在數秒鐘之內,就直接聯絡上世界各地的人。當商業與 文化變得愈來愈密不可分,全球性的論壇和互動也快速增加,人與人之 間的距離就愈來愈近了。 有了這些聯繫以後,文化交流與相互瞭解的機會增多了,但溝通 上的隔闔及誤解也隨之增生。語言、財富、宗教、健康狀況、地理環 境、政治觀點等方面的差異,始終妨害著人際關係的發展。處於當今錯 綜複雜又變化萬端的世界,無知顯得前所未見地危險。因此,為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