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國 樂 立 學 中 系 山 研 大 究 學 所 解 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 說 音 樂 解說音樂會報告 研 會 究 報 告 生 汪 Department of Music 微 馬 庭 替 奴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的 《 第 Lecture Recital Report 學 三 年 號 小 度 提 馬替奴的《第三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三○三》 琴 與 鋼 Bohuslav Martinů’s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3, H.303 琴 奏 鳴 曲 , 研究生:汪微庭 作 品 三 Wei-Ting Wang ○ 三 指導教授 陳鈺雯 博士 : 》 研 Dr. Yu-Wen Chen 究 生 : 汪 微 中華民國 107 年 01 月 庭 : January 2018 101066 學 年 度 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 解說音樂會報告 Department of Music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Lecture Recital Report 馬替奴的《第三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三○三》 Bohuslav Martinů’s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3, H.303 研究生:汪微庭 Wei-Ting Wang 指導教授:陳鈺雯 博士 Dr. Yu-Wen Chen 中華民國 107 年 01 月 January 2018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審定書 本校音樂學系碩士班 研究生汪微庭(學號: M041030002)所提論文 馬替奴的《第三號小提琴與銅琴奏鳴曲,作品三O三》 Bohuslav Martinu's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3, H.303 於中華民國IO I 年 l月 t I 日經本委員會審查並舉行口 試,符合項士學位論文標準。 學位考試委員簽章: � 召集人林敏媛 委員陳鈺雯 委員葉翹任]三辶� 委員 委員 委員 2 指導教授(陳鈺雯) 巨 (簽名) i 中文摘要 胡斯拉夫·馬替奴(Bohuslav Martinů, 1890-1959)為二十世紀捷克作曲家,一生 中受許多音樂風格的影響,也寫作了許多不同類型的作品,不過相較於其他二十 世紀作曲家,馬替奴的作品較少受到大眾的注意。馬替奴一共寫作了五首小提琴 奏鳴曲,《第三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三○三》(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3, H.303)於一九四四年完成,是唯一一首馬替奴在美國期間所完成的小提琴 奏鳴曲。 本文將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介紹作曲家馬替奴的生平、創作生涯及作品風 格;第二章討論馬替奴在作品中慣用的五個創作技巧與特色;第三章分析《第三 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三○三》在曲式、創作技巧與特色的使用;最後一 章以馬替奴在《第三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三○三》裡的節奏動機發展與 運用來討論節奏的組織複雜度。 中文關鍵字:馬替奴、奏鳴曲、小提琴 ii Abstract Bohuslav Martinů was a Czech composer in the 20th century. He was influenced by many musical styles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composed different genres of music. However, Martinů's works were less popular and rarely recognized among the audience when comparing to other composers in the same era. Martinů wrote five violin sonatas. His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3, H.303, completed in 1944, is the only one compo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life, the compositional periods, as well as the music style of Martinů. The second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five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tinů.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form of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3, H.303 and exemplifies the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Martinů employed. The final chapter discusses the use of rhythmic motives and how it is further developed and organized in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3, H.303. Keyword: Bohuslav Martinů, sonata, violin iii 目錄 論文審定書……………………………………………………………………………………………………………….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前言 ............................................................................................................................... 1 第一章 博胡斯拉夫·馬替奴生平、作品風格及創作生涯 ........................................ 2 第一節 馬替奴的生平........................................................................................ 2 第二節 馬替奴的作品風格及創作生涯............................................................ 7 第二章 馬替奴的五個創作技巧與特色 ................................................................... 12 第一節 早期音樂.............................................................................................. 12 第二節 曲式架構.............................................................................................. 15 第三節 和聲設計.............................................................................................. 18 第四節 節奏運用.............................................................................................. 20 第五節 爵士元素.............................................................................................. 27 第三章 馬替奴《第三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三○三》樂曲分析 ........... 31 第一節 第一樂章.............................................................................................. 31 第二節 第二樂章.............................................................................................. 39 第三節 第三樂章.............................................................................................. 47 第四節 第四樂章.............................................................................................. 52 第四章《第三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三○三》節奏動機的發展與運用 . 61 結語 ............................................................................................................................. 71 附錄一 馬替奴作品列表 ....................................................................................... 73 參考書目 ..................................................................................................................... 84 前言 胡斯拉夫·馬替奴(Bohuslav Martinů, 1890-1959)為二十世紀的作曲家,一生 旅居許多國家也創作許多作品,不過相較於其他二十世紀的作曲家,馬替奴的 作品卻鮮少出現在今日的音樂會曲目中,甚至針對馬替奴的研究資料及文獻也 極為少數,使得大家對馬替奴的作品相當陌生。筆者透過閱讀馬替奴的生平與 創作生涯後才發現馬替奴的作品種類與數量眾多,但其中以歌劇與芭蕾劇占大 多數,在室內樂的作品中還出現了極少見的九重奏編制,筆者希望透過這篇研 究探討為何馬替奴的作品不被大家瞭解與喜愛,同時也讓大家更加認識馬替奴 在作曲上的創作技巧與特色。 馬替奴《第三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三○三》完成於一九四四年,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稍快板(Poco Allegro)、第二樂章慢板(Adagio)、 第三樂章詼諧曲(Scherzo)及第四樂章緩板-中板-快板(Lento - Moderato– Allegro),曲中出現許多不同的手法與風格交互重疊運用,包含早期音樂元素、 和聲設計、節奏運用及爵士風格。 本文分為四章,第一章將介紹馬替奴的生平、創作生涯及作品風格,了解 他在不同時期所接觸到的音樂風格與影響;第二章將介紹馬替奴在作品中慣用 的五個創作技巧與特色;第三章將探討前一章的創作技巧與特色是如何運用在 《第三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三○三》中;最後一章將從節奏動機的發 展與運用角度來分析此首作品。 1 第一章 博胡斯拉夫·馬替奴生平、作品風格及創作生涯 第一節 馬替奴的生平 胡斯拉夫·馬替奴(Bohuslav Martinů, 1890-1959)出生於波希米亞(現今的捷 克)邊境的波利奇卡(Polička)小鎮,父親是位鞋匠,同時也從事城市火警守望員 與聖雅各教堂(St. Jacob)的司鐘工作,因此全家人就隨著馬替奴的父親住在教堂 的塔樓裡。幼小的馬替奴,生性害羞不善於表達,常常一個人獨來獨往,不過 卻對音樂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天份,一八九七年,七歲的馬替奴開始到波利奇 卡鎮上就學及接觸音樂,並跟隨街上的裁縫師契諾夫斯基(Mr. Černovský)開始 每個禮拜兩堂的小提琴個別課,以及外加四至五個小時的小提琴團體練習。一 九○五年,十五歲的馬替奴以波利奇卡弦樂四重奏(Polička String Quartet)小提琴 手的身分展露頭角,並且在家鄉舉行了一場受到鄉民與觀眾極為喜愛的小提琴 獨奏會,鄉民相信以馬替奴的才華一定能成為像揚·庫貝里克(Jan Kubelík, 1880- 1940)1 一樣的大師,因此發起了集資募款的活動,讓馬替奴有機會去布拉格音 樂學院(Prague Conservatory)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這場獨奏會可說是馬替奴在 音樂家生涯中的重要關鍵點。一九○六年,十六歲的馬替奴順利進入布拉格音 樂學院就讀,先修習了二年的小提琴,隨後在一九○九年改修管風琴為主修。 不過馬替奴的求學過程並不順利,他對於音樂學院的課程並沒有很感興趣,反 而將全部的心力放在戲劇、文學、閱讀書籍上,及關注布拉格的歷史文化特 色,而由於馬替奴長期的不良出席率,導致最後遭到布拉格音樂院以「素行疏 忽」處分遭到退學 2。 馬替奴雖然在學業上的表現並不傑出,不過在作曲方面卻展現出高度的才 華,為了能夠到學校任教,馬替奴必須取得專業的教授資格,因此花費了兩年 的時間參加教師檢定取得資格。而在布拉格音樂院期間,馬替奴還遇到了一位 對他影響極大的朋友,小提琴家-史坦尼斯拉夫·諾瓦克(Stanislav Novák, 1890- 1揚·庫貝里克(Jan Kubelík):捷克布拉格小提琴家、作曲家,曾與賽夫西克在布拉格音樂院 學習。 2His studies in Prague were a desultory record of poor attendance and suspension; after the near complete failure of his studies at the conservatory, a year (1909–10) in its organ department resulted in expulsion for ‘incorrigible negligence’. Jan Smaczny. "Martinů, Bohuslav."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October 27, 2017,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7940. 2 1945),諾瓦克對馬替奴的職業上有極大的幫助。馬替奴也早在一九○○年已經 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三個騎士,作品一》(The Three Rider, H.1),同時在一 九○○年至一九一○年間也完成了一些鋼琴作品、十四首歌曲、及管弦樂作品 《丹達吉勒之死》(La mort de Tintagiles) 和《天使之死》 (The Angel of Death) 等。3 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馬替奴為了躲避被徵召入 伍的命運,以及能夠持續教授小提琴,因此藉口身體不適回到家鄉波利奇卡休 養,這段時間馬替奴也專注於樂曲的創作,完成了包括管弦樂團的《夜曲》 (Nocturne)、歌曲〈頌歌〉(Koleda) ,同時也漸漸地在布拉格開啟了作曲方面的 知名度。一九一四年,馬替奴透過好友史坦尼斯拉夫·諾瓦克的介紹,到捷克愛 樂交響樂團(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擔任第二小提琴手的兼任工作,一直 到一九二三年離職,馬替奴在樂團裡從兼任團員轉為正職人員,並隨著樂團至 各國演出,遍及日內瓦、倫敦、英國等國家。在這些年中馬替奴創作了許多重 要的作品,如:《第一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ertet No.1)、兩部芭蕾作品《伊 斯塔爾》(Istar)、和《誰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人物?》(Who is the Most Powerful in the World?)等,同時也在蘇克(Josef Suk, 1874-1935)4 的建議下回到布拉格音樂 院跟隨蘇克學習作曲,完成學業。 在隨著樂團到各地巡演的期間,馬替奴深受法國巴黎的吸引,並在一九二 三年十月向捷克教育部提出獎學金的申請,前往巴黎跟隨盧賽爾(Albert Roussel, 1869-1937)5 學習作曲。身在異鄉的馬替奴在經濟上並不是特別的寬裕,不過幸 運的是他在一九二六年遇到了一位當地的女裁縫師-夏洛特(Charlotte Quennehen),她幫助馬替努解決金錢與生活上的困難,而馬替奴與夏洛特也在 一九三一年成為夫妻。有了妻子夏洛特的支持,馬替奴在巴黎的時期能夠專心 創作,作品數量在這時期也有穩定的成長。一九三○年間,馬替奴在巴黎的名 3Jan Smaczny, “Martinů, Bohuslav.” 4蘇克(Josef Suk):捷克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早年在布拉格音樂學院師從德佛札克, 1922 年起在布拉格音樂學院任教,也是捷克弦樂四重奏團的創始人之一。 5盧賽爾(Albert Roussel):法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3 聲越來越響亮,也成功舉辦了由瓦茨拉夫(Václav Talich, 1883-1961)6 指揮的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與歌劇《茱莉亞》(Julietta)的首演。 不僅在巴黎地區,馬替奴的作品《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Cello concerto No.1) 及《給弦樂四重奏與管弦樂團的協奏曲》(Concerto for string quartet and orchestra)也在謝爾蓋·庫塞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 1874-1951)7 的指揮下於英 國首演並廣受好評。 在巴黎時期的馬替奴除了向盧賽爾學習,也接觸了新古典主義(neo- classicism)8、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9 及爵士(jazz)10 等不同元素與類型的音 樂,使他的創作更豐富,馬替奴的第一部歌劇《士兵與舞者》(‘The Soldier and the Dancer’)、《 第二號弦樂四重奏》(Strins Quartete No.2)及《爵士組曲》(Jazz Suite)皆是在此時期完成的。除了接觸不同類型的風格,馬替奴也喜愛聆聽與研 究史塔溫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 1882-1971)的作品與法國六人組(Lex Six)的音樂。 雖然長年居住在巴黎,但馬替奴也不忘定期回到布拉格與波利奇卡演出自 己的作品。一九三七年馬替奴短暫回到布拉格,並遇到以前跟隨他學習的女學 生卡布拉瓦(Vítězslava Kaprálová, 1915- 1940)11 ,隔年在馬替奴的建議下卡布拉 瓦跟著他一起回到巴黎生活,以尋求更好的發展。馬替奴在這時也為保羅·薩赫 (Paul Sacher, 1906-1999)12 與巴塞爾室內樂團(Basle Chamber Orchestra)寫作了一 6瓦茨拉夫(Václav Talich):捷克指揮家、小提琴家及教育家。 7謝爾蓋·庫塞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俄羅斯指揮家、作曲家和低音提琴家,1924 年至 1949 年長期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8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興起於 18 世紀的羅馬,並於歐美地區擴展的藝術運動,影響 了裝飾藝術、建築、繪畫、文學、戲劇和音樂等領域,強調復古精神,而並非直接模仿。 9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於 1920 年到 1930 年間為歐洲藝術界的主流,原來是一種文學運 動,之後擴展至繪畫、雕刻、戲劇及電影等方面。 10爵士(jazz):於 19 世紀末期至 20 世紀初期起源於美國紐奧良,由非洲節奏加上歐洲和聲 混合而成。 11維塔斯拉瓦·卡布拉瓦(Vítězslava Kaprálová):捷克女作曲家、音樂家,在布拉格曾與史坦 尼斯拉夫·諾瓦克學習作曲及向瓦茨拉夫學習指揮,之後也與馬替奴學習作曲。 12保羅•薩赫(Paul Sacher):瑞士指揮家,創立巴塞爾室內樂團。 4 首大編制的作品《給兩個弦樂團與鋼琴和定音鼓的雙重協奏曲》(Double Concerto for Two String Orchestras, Piano and Timpani)。由於長時間與卡布拉瓦 一同生活居住,馬替奴對卡布拉瓦產生了不同的情素,因此對妻子夏洛特提出 離婚訴求,但這一段的感情始終沒有順利的了結。 一九三九年納粹開始侵占斯洛伐克,馬替奴被斯洛伐克的反對軍任命為文 化的協助員,幫助許多藝術家逃亡至法國13。馬替奴在這時期的創作因為受到 納粹佔領的影響,寫作出帶有國家色彩的《田野彌撒》(Field Mass),隔年因德 軍佔領巴黎,馬替奴帶著妻子前往美國庇護,並於中途短暫居住在普羅旺斯附 近。因為語言方面的困難與資金的不足,馬替奴在美國生活較為辛苦,這段期 間他曾經到佛蒙特州(Vermont)、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及馬薩諸塞州 (Massachusetts)短暫旅行,並於一九四二年到 Tanglewood 教學。幸運的是馬替 奴在不久後遇見了庫塞維茲基,他委託馬替奴幫忙創作了《第一號交響曲》 (Symphony No.1),這首曲子不只是馬替奴的第一首交響曲,也是馬替奴在美國 的第一首大型作品,替他在美國音樂圈打下了基礎,並開始在美國順利發展。 馬替奴後來將這首樂曲獻給「捷克愛樂交響樂團」(Czech Philharmonic),並於 一九四七年的布拉格春節慶典(Prague Spring Festival)中首演。 一九四五年,德國投降,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雖然馬替奴在美國的生活越 來越穩定,但是對於回到家鄉布拉格音樂院教授作曲的機會始終保持著很大的 希望,不過由於馬替奴身體不適,以及因意外所導致長期受耳鳴、頭痛、憂鬱 症的干擾,遲遲沒有成形,更因為他的摯友諾瓦克的過世,以及一九四八共產 黨拿下政權,使他回到布拉格音樂院任教的計畫被打亂,最後馬替奴接受了庫 塞維茲基的邀請進入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伯克郡音樂學院(Berkshire Music School) 教書。隔年馬替奴前往法國及瑞士度假與靜養,不久後再回到美國的普林斯頓
Details
-
File Typepdf
-
Upload Time-
-
Content LanguagesEnglish
-
Upload UserAnonymous/Not logged-in
-
File Pages91 Page
-
File Size-